指导思想
以研制和实施新一轮《孟河实验小学三年发展规划》为依据,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迎接省测和市课堂督导为契机,进一步夯实常规管理,融通各类学科课程,提炼课程建设内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深化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提升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各类教研活动实效;推进课堂转型,加强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教学新常规管理与落实,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养。
工作目标
1.夯实课程基础,融通各类学科课程,提升学校课程校本化实施水平;
2.规范课堂教学常规,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3.研究学科评价,加强质量监测,提升学业质量水平;
4.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校本化培训能力。
具体措施
一、融通学科课程,提升课程育人水平
1.丰富和韵课程内涵。基于上学期构建的和韵课程体系基础之上,继续提炼和韵课程特质,丰富课程内涵建设。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教学质量校本化标准,提高学生学科素养,清晰各年段教学的基本目标要求与高标要求,做好提优工作。进一步拓宽教学资源的视野,确立课程资源意识,丰富课程教学资源。首先要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资源,教师要通过教材的纵向发展变迁比较和教材间横向比较,把握教材核心,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其次要利用学校的物理空间(环境、教室、专用室等)课程资源和家长、社会人士、专家等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第三要善于积累校本化的课程资源,继续开发汽摩校本课程。
①明晰课程目标
学校在“让生命在和园绽放”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努力追求“善、乐、真、睿、美”的育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和善、和乐、和真、和睿、和美”的现代“和逊”少年。具体内涵如下:
和善:情趣高雅、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人文角度)
和乐:体魄强健、自信阳光、自强不息;(健康角度)
和真:热爱科学、勤于探究、勇于实践;(科学角度)
和睿:思考积累、思维灵活、敢于创新;(思维角度)
和美:热爱艺术、审美创美、热爱生活。(艺术角度)
②构建课程结构:
围绕“和韵课程”目标,我们设置了“和韵课程”结构(详见下图)。

2.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①加强学科课程管理。本学期选拨朱琳为教师发展处助理,协助语文学科工作,徐黎负责1—3年级,朱琳负责4—6年级语文学科建设。其他学科则明确学科负责人。继续推进“交往互动式”备课结构下的小组学习,重点关注学科课程规划中的课程资源建设、课堂转型、教研活动方式、教学常规等。规范“教师良好的八大教学习惯”和“学生良好的八大学习习惯”,总结、提炼并形成校本特色的课堂转型的研究成果。
②加强课堂转型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过程管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关注教师的个人素养,这样的课堂其实是远离学生实际的。基于办学理念与课程培养目标,我们倡导“和学”课堂,旨在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新建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与成长”的“学园”。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关注教师行为外,还需要更多地关注研究学生、研究学情,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每个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通过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真正达成“教学相长”。为此,积极开展校内课堂转型研讨活动,举办骨干教师(行政)示范教学(9月份)、新进教师教学展示(12月份)、编外教师专题研讨(各学科分散进行)、组织参赛蓝天杯教学设计撰写、骏马杯基本功比赛等多种活动,进一步明晰一般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形成的六个环节:即清晰呈现学习任务、引导阅读分析、独立思考同伴互动、再次内化、练习的匹配、学习的再现,逐步形成校本化的“和学”课堂特色与成果。
③强化学科教研组建设,深入推进课堂转型,继续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进一步发挥学科教研组的研究作用,强化课程视角下的学科组的建设。学科教研组要从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备课、上课、作业等方面)、课程实施质量四方面对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进行评价,开展基于实证的教学专题研究,开展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程资源的建设。组织走进异域教研组,加强教研组的交流与合作。
④加强专题研究。
语文:以语文主题阅读、群文阅读、绘本教学、整本书阅读等为抓手,打通课内与课外阅读界限,形成丰富多元的语文课程内容体系,拓展语文课程建设新路。
数学:认真组织“小学数学校本教学工作手册的遍拟与应用”成果展示活动,从教材的专业化解读、校本标准质量、学生学习困难分析、典型练习设计、经典课例分享等五个板块进行研究;加强教材的专业化解读研究,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的把握研究,加强对小学数学教材中“你知道吗”、“动手做”、“思考题”、“数学实践活动”等研究,让小学数学教学更鲜活,孩子的数学学习方式更丰富。
英语:英语教(学)什么中关注“六步法”教学设计;怎么教(学)中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到什么程度中关注教师的课堂话语分析。小学低年级以语音自然拼读、丰富学生的话语为突破口,推广Phonics教学,中高年级以复习和拓展教学研究为抓手,强调话题与知识的滚动,高年级以阅读教学为主攻方向,加强课内外阅读课题研究。
⑤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类课程,规范课程落实与督导。继续推行调代课公告制,增强课程意识,公假一般以调课为主,调课由年级组长负责协调并签名审核。如调课确有困难的话,可以报课程教学处,由课程教学处安排代课;私假可以调课或报课程教学处安排代课,但教师之间不得私自调课。课程教学处每天随时督查课程的实施情况,并将做不到位的信息通过面谈或QQ群进行交流,定向通报给教师。年级组长每日一巡课程的执行情况。同时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分年级、分学年设置课程、明确主题,积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的收集与整合。12月份申报区研究性学习成果材料。
3.提炼校本课程及学校主题活动性课程,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及个性化发展。校本课程以《兰陵桥畔歌声飘——昭明太子萧统帮里的儿歌和童谣》、《读故事、学做人——昭明太子萧统的故事》、《文选——精选手绘悦读书》读本为依托,在各年级利用校必1课堂教学时间,开设校本教学,形成我校文化教学。
4.扎实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采用兴趣与竞赛相结合的方式。本学期开设多门课程让学生选修,上课老师期初要制定好活动计划,扎实上好选修课程,课程教学处人员每周都要巡视课程实施情况,随机进课堂听课,并听取学生对上课老师的反映。期末进行考查或成果展示,真正使校本课程有效推进。
5.社团活动蓬勃开展,竞赛项目力出成效。专职术科教师及早组建合唱、舞蹈、田径、车模、长跑、踢毽、跳绳及穿8字、电脑制作、美术绘画、七巧板等社团,重点培育车模、田径、体操等兴趣项目,通过不怕苦累,科学训练,积极参加区级以上比赛,力争优异成绩,车模社团成绩要在省市区比赛中获奖,争取有自己的品牌,真正做汽摩名镇的小汽摩人。
二、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继续推行随堂督导制。课程教学处人员、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每周至少听一节随堂课,并查阅教师的备课、作业布置和批改等情况,及时记载。教师间互相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0节,要有对课堂教学的细节点评和总评,能及时与上课老师交流反馈。
2.继续加强每月质量调研工作。在每月末组织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进行月常规落实情况的考核。每月重点关注1—3项教学常规情况,固定与分散进行教学常规普查。课程教学处抽查调研,重点关注常规落实和课堂教学效果,以便了解教师课程执行状况、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认真梳理课堂转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常规,学生的教学常规,即课堂教学新常规。特别是抓好一年级教学常规与课堂转型工作,分类做好拼音过关测试。
3.继续加强潜力教师的培养力度。语、数、英、术科继续发挥学科指导小组的作用,2-3位经验丰富教师组成的团队,每学期对一到两位教师进行全方位定点指导,让这部分教师继续快速发展。继续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定期组织工作室成员进行专题研讨,攻克学科教学难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4.积累教学资源,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要及时积累并完善各年级各学科的课例设计资料,认真做好台帐资料的记载、研究课教案和课件的收集,有效练习设计资料的积累,各备课组长要将自己备课组内的练习设计电子稿进行梳理与保存,到学期结束时打包发送给教研组长。进一步积累课程资源。学校要加强学科备课资源、自主编制学生练习资源、校本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系统积累,特别是要加强对各学科知识性练习的精编、精练,形成系统的作业资源库。
5.发挥备课组长的研究作用,备课组长除了要认真组织每次的备课组活动外,还要每周研究、督查教师的备课及练习设计情况。备课组内的备课要推行二度修改,每次的反思不能聊聊数字,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有针对性地提出并改进。开放备课组活动,语文学科分别轮流展示备课组活动。各学科之间备课组加强交流与学习,相互观摩取经。
6.加强年级建设,发挥组长的引领作用,由行政干部直接兼任年级组长。
三、研究学科评价,提升质量监测水平
1.尝试教学质量校本化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教学质量校本化标准。教研组和备课组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科质量标准的探索与研究上。
2.切实推进“减负增效”工作。从备课(关注实用性)、上课(关注实效性)、作业(关注针对性)、辅导(关注有效性)等环节入手,切实改进教学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切实实现减负增效。落实“减负”规定,积极探索“增效”的办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各班班主任要协调好家庭作业总量,由班主任或学习委员每天进行记载,课程教学处随机抽查各班家庭作业布置情况,以及对三~六年级学生的课外学业负担进行问卷调查。三到六年级语文学科将推行预习,给学生提供预习卡,学生每日按要求进行预习,以提高课堂效率。
3.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教学有魅力的有效教学的四条标准。
⑴关注单元教学质量,尤其关注高年级的教学质量状况。备课组长切实组织好备课组内单元目标达成测试与分析工作,做到每单元必测,每月进行检测,每测必分析。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合格率及优秀率状况,更要分析教学中反映出来的教学问题,及时弥补改进。重点关注“特殊班级”,分析差距存在的原因,指导相关教师改进教学工作。
⑵关注各层面学生的差异发展。一方面关注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提供他们更高发展的需要,并通过学科拓展进一步促进他们发展;另一方面关注学有困难学生的学习状态,各科老师要根据上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每班确定学困生5—8名左右,为他们建立学业帮困跟踪档案。在课堂上给他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课后采取生帮生、师扶生的方式,加强辅导补差。分层召开学生家长会,指导家长科学教育孩子,家校合力提升学生学业成绩。
4.加强作业质量的提升工作。一要加强各学科知识性练习的精编、精练,逐步形成“有效作业设计资源库”,二要加强各学科综合活动性作业及生活类作业的研究与实施,拓宽学生在节假日及非在校时间作业的设计视角,增加活动性作业、阅读性作业与生活类作业,形成序列化的资料积累。三要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的改革,积极从学科知识性、阅读性、活动性、生活性视角进行梳理,定期调研家庭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提升家作效益,切实做好减负增效工作。
5.提升学生各学科素养,对学科关键能力进行逐层过关考核。结合区评价方式的改革,改进和完善各科学业水平测试方式及内容,在备课组层面继续进行学科关键能力过关考核,由备课组自行组织,备课组内实行核心能力达标检查,并将每次达标情况报课程教学处,备课组内及时总结分析,将工作做在平时。这样既能减轻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期末负担,又能提高达标率。
语文:10月一年级笔画验收,组织3-6年级作文竞赛,组织作家进校园活动,一年级拼音游园活动。组织写字比赛,组织课外阅读的专项抽测,3-6年级阅读理解的专项过关等,通过活动带动,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数学:组织二-五年级计算能力比赛,一年级计算能力比赛,二-六年级解决问题能力比赛,切实发展数学的数学思维。
英语:三、四年级字母书写过关,手抄报、绘本制作比赛,三年级整班朗读比赛,英语节,各年级核心素养竞赛,选拔学生参加区三年级整班朗读、课本剧比赛等,发展学生的英语素养。
综合学科:9月份组织学生参加区田径比赛。12月份组织冬季体育节,加强社团建设与调研,切实发展学生的文体素养。
5.加强毕业年级的研究,有计划、有针对性了解毕业班阶段性的学习情况,广泛收集信息,研究教材和教学策略。加强分类辅导,提升及格率与优秀率。同时,加强教育合力,群策群力,为毕业班营造和谐、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6.探索多元的教育评价机制。实行严格的教学评价手段,严格按照《教学常规月考核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对教师进行常规考核,纳入绩效考评方案。加强单元教学检查与反馈的力度,利用教研组、备课组,对各科教学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分析与反馈,帮助教师查找与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四、开展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优化研训方式。探索实施“点线面体四位一体”的多层立体式研训方式,实现教师发展处“研究、指导、培训、管理”工作职责的有机统一与切实履行,进一步加强师训工作,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本学期将以“主题化研训”为主要模式开展研训活动。“主题化研训”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以“主题化教研+微讲座”作为基本模式,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搭建多元平台。开展各种以教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为主题的学术活动,通过师德教育、新教师教学展示、教学研讨、教学策略分享、课题研究、粉笔字基本功练习、骨干教师教学展示、基本功比赛、蓝天杯会课选拔与参赛、解题能力比赛等形式,把课题研究与校本培训、培训与考核、培训与评优、培训与小型竞赛相结合,定期组织座谈交流会,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促进教师的茁壮成长。
3.提炼研究成果。强化课题过程管理,以姚灵娣校长和朱小亚主任主持的省级课题《基于齐梁故里构建齐梁校园文化的研究》为统领,将学校各条线、教研组、教师纳入课题系统之中,构建“学校——条线——教研组——教师个人”四级课题研究体系,提升学校课题研究品质。规范管理3项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和2项区级立项课题和一批新立项的校级课题研究,研究过程及时上传课题网,帮助这些课题提炼成果。9月启动新一轮校级课题暨微型课题申报立项工作。10月份组织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开题,11月份开展省课题的结题鉴定工作,12月组织校级课题暨微型课题结题。
4.分层打造队伍。组织新进教师系列研修活动,8月份组织师徒结对仪式,9月份师徒一对一听课活动,10月份教学质量诊断活动,11月新进教师教学沙龙,12月份进行新进教师教学展示活动。启动新一轮粉笔字练兵活动,要求教龄在5年之内的教师进行粉笔字练兵,利用学校QQ群,定期晒出粉笔字作品,学期末进行粉笔字考核。9月份安排骨干教师教学示范活动。12月份安排新进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安排编外教师教学研讨活动。进一步探索学校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重点打造潜力教师,为下半年评审市区骨干教师提前做好人才储备。实施名师传经工程,安排优秀教师进行教学经验分享。
孟河实验小学师徒结对名单
二〇一八年八月二十九日
序号 | 学科 | 师傅 | 徒弟 | 序号 | 学科 | 师傅 | 徒弟 |
1 | 语文
| 孙莉芬 | 谭维维、朱灿 | 14 | 英语 | 臧静燕 | 张海燕 |
2 | 潘杏丽 | 严文倩 | 15 | 郑叶艳 | 施文亚 | ||
3 | 张荔荔 | 耿莉 | 16 | 王玉珍 | 陈丽娟 | ||
4 | 徐黎 | 吕丹 | 17 | 查丽娟 | 潘奕霖 | ||
5 | 潘志刚 | 卢佳琪 | 18 | 恽祺 | 邵银 | ||
6 | 朱琳 | 吴鹏飞 | 19 | 体育 | 吕娟 | 蒋林霞 | |
7 | 数学 | 管媚婷 | 王珏 | 20 | 科学 | 潘平华 | 朱双婷 |
8 | 丁媛媛 | 王兰兰 | |||||
9 | 张巧凤 | 赵倩倩 | |||||
10 | 杨清波 | 戴晓艳 | |||||
11 | 陈时琰 | ||||||
12 | 周立萍 | 施忠利 | |||||
13 | 朱小亚 | 戚英杰 |
四、教学计划每周工作
周次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综合 | 科研与专业发展 | 备注 |
第1周 (9.3—9.9) | 期初课程 骨干教师示范教学(行政) | 期初课程 骨干教师示范教学(行政) | 期初课程 骨干教师示范教学(行政) | 期初课程 骨干教师示范教学(行政) | 师德建设暨表彰优秀教师 师徒结对 | |
第2周 (9.10—9.16) | 高段备课组展示 骨干教师示范教学(行政) | 教研组、备课组计划交流 骨干教师示范教学(行政) | 教研组、备课组计划交流 骨干教师示范教学(行政) | 教研计划交流 骨干教师示范教学(行政) | 启动校级课题申报 组织二级教师评审 | |
第3周 (9.17—9.23) | 教研组活动 迎接区基本功赛 | 教研组活动 | 教研组听课活动 迎接区基本功赛 | 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 ||
第4周 (9.24—9.30) | 教学阶段调研 | 备课组活动 阶段教学调研 | 备课组听课活动 阶段教学调研 | 参加区田径赛 | 启动粉笔字练兵 职称晋升 | 9.24中秋 |
第5周 (10.1—10.7) | 国庆 | |||||
第6周 (10.8—10.14) | 备课组活动 作家进校园 阶段教学调研分析 | 二-五年级计算能力比赛 阶段教学调研分析 | 三、四年级字母书写过关 阶段教学调研分析 |
终身学习周 | ||
第7周 (10.15—10.21) | 教研组活动 一年级笔画验收 迎接省学业质量测试 | 教研组活动、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专题研讨活动。 迎接省学业质量测试 | 手抄报、绘本制作比赛 迎接省学业质量测试 | 眼保健操调研 | 省课题开题论证 | |
第8周 (10.22—10.28) | 备课组活动 作文竞赛 | 备课组活动、“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反思”研讨。 | 学业减负及作业布置工作调研 | 广播操调研 | 新教师教学诊断 | |
第9周 (10.29—11.4) | 教研组活动 中段备课组展示 | 教研组活动 校评优课选拔 | 教研组活动 | 蓝天杯教学设计评选、 | ||
第10周 (11.5—11.11) | 教学阶段调研 | 备课组活动(期中考试研讨) | 备课组活动 | 术科常规调研 | 新教师座谈会 | |
第11周 (11.12—11.18) | 备课组组活动、教学质量反馈与分析 | 教学阶段调研 | 教学阶段调研 | 教学阶段调研 | 期中考试 | |
第12周 | 备课组活动 一年级拼音游园 | 备课组活动(期中分析)、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专题研讨活动。 | 备课组活动(期中质量分析) | 新教师教学沙龙 | ||
第13周 (11.26—12.2) | 教研组活动 写字比赛 二年级备课组展示 | 教研组活动
| 教研组活动 | 新进教师教学展示暨评优 | ||
第14周 (12.3—12.9) | 备课组活动 | 备课组活动 一年级计算能力比赛 二-六年级解决问题能力赛 | 校三年级整班朗读比赛 | 社团教学情况调研 | 课题过程性调研 | |
第15周 (12.10—12.16) | 教研组活动 课外阅读的专项抽测 | 教研组活动、教学阶段调研 | 英语节、教学阶段调研 | 组织冬锻三项比赛 | 教学阶段调研 | |
第16周 (12.17—12.23) | 教学阶段调研 3-6年级阅读理解的专项过关 | 备课组活动、教学质量反馈与分析 | 教学质量反馈与分析
| |||
第17周 (12.24—12.30) | 教研组活动、教学质量反馈与分析 | 教研组活动 | 区三年级整班朗读、课本剧比赛 | 术科教学调研 | 学校微型课题评比 | |
第18周 (1.1—1.6) | 备课组活动 一年级备课组展示 | 备课组活动、质量调研工作。 | 各年级单词竞赛 | 师徒结对盘点与反思 | 元旦 | |
第19周 (1.7—1.13) | 教研组活动(总结盘点) | 教研组活动 | 各年级核心素养竞赛 | 选修学科成果展示 | 组织校级课题结题验收 | |
第20周 (1.14—1.20) | 备课组活动 | 备课组活动:期末研讨 | 备课组活动 | 部分学段、学科学生学业素养调研 | 青年教师粉笔字考核 | |
第21周 (1.21—1.26) | 教研组活动 | 教研组总结+个人盘点 | 教研组工作盘点 | 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及评比 | 教师专业发展盘点 | 1.26寒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