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特色网>>校本培训>>计划总结>>文章内容
孕育发展新质 实现共生共长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教师发展处工作计划暨校本培训方案
发布时间:2022-09-0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徐黎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为指导,结合我校校分两区的实际情况,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整体发展出发,确立教育科研为“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服务的工作方向,“双减”背景下积极开展校本教科研活动,使教育科研成为我校发展的生长点,成为提升全体教师素质的支撑点;激活教师主动发展意识,提供教师发展平台,整体提升教师团队素养,孕育发展新质。

  1. 工作目标

    1.阅读宣讲,构建高质长效的师德建设机制。

    2.因材施训打造符合教师需求的校本培训。

    3.深度学习,提升高效多元的课题研究品质

    4.分层发展形成共生共长的教师发展团队

    三、实施策略

    (一)阅读宣讲,构建高质长效的师德建设机制

    1.阅读分享,让师德启蒙

    阅读分享:学校推进“读书成长”工程,组织青年教师成长营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进行读书分享,采用个人自读与分享展示的方式进行。

    骨干教师每学期读两本教育理论,通过微信群或QQ群,分享教师的阅读心得,同时开展读书主题沙龙活动,谈心得、晒体会,相互激励,共同提高。

    成熟教师每学期自主阅读征订的教育教学类杂志,丰富教师生活,拓展教师视野。

    行政人员通过理论导读,提高课程管理能力,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

    2.道德讲堂,让师德提升

    道德讲堂:组织校级领导、中层团队、一线教师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每月一次围绕“做幸福的‘点灯人’”进行主题讲述每月一次围绕“做幸福的‘点灯人’”进行主题讲述,内容涵盖教育、教学、家校沟通等方面,倡导教师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最美教师,让师德生根

    最美教师:本学期继续推进“最美教师”与“最美团队”评选活动,每月邀请一线教师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同时在网站开设“最美教师”“最美团队”等系列专题板块,加大典型榜样的宣传力度,让身边优秀事迹发挥师德教育的正能量。

    (二)因材施训打造符合教师需求的校本培训

    1.培训形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全校集中的培训:1.结合九月份师德建设月活动开展;2.学校文化的认同与创生;3.项目推进专题汇报成果发布

    其他校本培训则提倡“微培训”,即以教师为核心,构建开放式的“微环境”,向教师传播“微知识”和“微技能”,这种培训规模小,安排参加培训的人数少,力求时间不长、内容集中。

    线上与线下相统整:在校园网“教师发展”下设立二级栏目——教师沙龙、教育叙事等,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新氛围,延伸培训的时空。

    2.培训资源:整合与融通相结合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走进异域”等方式,开拓教师视野,丰富教师理论素养,学习优秀的经验与做法,架构不同学科间的桥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优化学科教研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开展“文雅讲坛”,充分挖掘学校教师的潜能,让一批成熟的骨干教师担任主讲,对相关教师进行项目研究、论文撰写、课堂组织、家长资源的利用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分层培训,为校级名师培养后备力量,激发教师积极主动的专业发展意识。

    3.培训评价:量化与优化相结合

    1)加强培训的过程管理,对教师参加活动情况、个人研修情况等进行考核,最后评定教师校本培训的课时。

    2)各学科全体教师围绕研究专题每月撰写教学案例、心得体会,学科组层面择优编撰微信进行发布,使之真正成为一个融自主学习反思与同伴互助于一体的平台,成为教师教学研究、智慧共享的集聚地。

     

    (三)深度学习,提升高效多元的课题研究品质

    1.构建课题系列:学校拟构建省、市、区、校四级课题序列,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在学校主课题的引领下,各项目组根据各学科各年级研究序列,确立研究主题,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做到组组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养成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习惯。

    省市区级课题研究:

     图片1.png

     

    以课题领衔人为第一责任人,学期中开展扎实的研究,并注重资料的积累和成果转化工作,能及时将成果转化为显性文本发表或参加各级教育教学论文评比工作。

    各类微型课题研究:以团队研究为重点,积累成果,准备参加新北区微型课题评比工作。

    2.完善课题管理:学校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建立课题网站,创建研究交流群,定期上传研究内容,学期进行成果展示,总结成功经验,实现成果辐射。

    (四)分层发展形成共生共长的教师发展

    1. 以教师成长共同体为抓手,促进教师团队发展。

成长共同体

形式

发展目标

 

工作3年内的教师

1、师徒结对;

2、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3、校级教坛新秀评比。

1、如何解读教材、备好详案;

2、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

3、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和班主任工作经验;

4、信息技术提高培训;

5、每学期有典型的教学案例反思。

 

工作3-8年的教师

 

1、寻找更高层次的师徒结对活动;

2、参加校级课题研究;

3、外出短期学习培训;

4、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比赛;

5、校青年骨干教师评比。

1、组织青年教师论坛;

2、教学理论培训;

3、积累教学资料,做好教学案例的收集与整理;

4、每学期校级公开课一次,每一年区级公开课一次;

5、说课、论文写作、课题研究培训;

6、信息技术应用熟练。

 

工作8-15年的教师

1、带好1-2名青年教师;

2、负责校、区级课题;

3、与高层次人才结对;

4、校级学科带头人评比。

1、区级公开课每2年一次、校级示范课每年2次;

2、每年有论文发表或市级获奖;

3、参与市学术沙龙;

4、参与骨干教师论坛。

 

工作15年以上的教师

1、每3年带1~2名青年骨干教师;

2、重点研究一个课题。

1、重点指导青年教师成长,有显著成果;

2、每年撰写有价值的教学论文;并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研究课题成果能推广;

3、每年作专题讲座;

4、开设区级研究课和校级示范课。

将按照“规划引领——过程指导——期末汇报”的策略加强管理。

2.以教师基本功提升为抓手,提升教师队伍素养

1)开展青年教师粉笔字和钢笔字“两字”基本功技能培训活动。每周一将作业上传至QQ群,充分发挥我校一批有书法特色的教师的作用,过程中做好指导与评价工作。青年教师要把练习基本功作为一项持久的工作加以训练,学校层面在学期末对青年教师两字练习进行学期的总结评价,奖励优秀,对上学期成绩不合格、不能坚持的青年教师将延长培训的时间。

2)提升教师成果转化能力。提倡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为论文撰写积累素材。每位教师要早作准备,参加11月份的省“蓝天杯”教学设计评比,学校层面将组织对参选的论文和教学设计进行点评和指导,重点包装,提升教师成果提炼水平。

3)常州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评比:借助这一评比活动,一方面促进一些优秀的教师实现自身发展的跨越,另一方面要让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  

 3.建立专业发展的机制

1)学校五级梯队教师评选机制

依据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组织每个教师对个人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自我测评,对照缺失条件,提供平台跟进发展,对教师发展评估实施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激励教师主动发展。完善学校五级梯队评选机制,构建校五级梯队评选标准,并进行校五级梯队评选。

(2)建立赛课评比机制

每学期安排有荣誉称号的骨干教师进行示范展示,秋学期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春学期开展入门教师汇报展示。各个学科教研组多方联动,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教师发展赋能。

 

 

 

附:2022——2023学年第学期校本培训计划表

月份

  

  

       

8月


暑期校本培训

学校管理培训、教研组备课组常规培训、理论学习、班级文化建设

9

2(周一9.5

读书分享

暑期读书分享(张晨迪)

书法学习心得(卢佳琪)

4(周一9.19

道德讲堂

青年教师师德演讲展示

5(周一9.26

最美教师

9月最美教师评选(徐黎

师德建设月、青蓝工程结对仪式、暑期读书分享会

10

7周(周一10.10

道德讲堂

师德建设月汇报(徐黎

8周(周一10.17

文雅讲坛

《评优课背后的故事》(高昕成)

9周(周一10.24

读书分享

《魔术数学》(张云杰)

10周(周一10.31

最美教师

10月最美教师评选徐黎

师座谈会

11周(周一11.7

文雅讲坛

《班级管理二三事》(朱灿)

12周(周一11.14

读书分享

心理学(王艳)

13周(周一11.21

文雅讲坛

说课(尹夕、胡雨晨)

14周(周一11.28

最美教师

11月最美教师评选徐黎

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12月

15周(周一12.5

文雅讲坛

《摄影那些事儿》(魏珍珍)

16周(周一12.12

读书分享

班主任(王柯迪)

17周(周一12.19

文雅讲坛

《我与德法结缘》(吕丹)

18周(周一12.26

最美教师

12月最美教师评选徐黎

论文、微型课题评比

1

19周(周一1.2

文雅讲坛

教研组研修分享(各教研组长)

青年教师成长汇报

备注:

1、本学期根据需要邀请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如遇活动冲突则相关活动顺延。

2、文雅讲坛,请负责人早作准备。

3、本计划主要是集中活动计划表,各学科组、备课组的日常研修活动要做好统筹安排。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